新闻热点分类:
新闻热点分类: 全部
  • 为什么有的医生会建议患者做一下PETCT检查?PETCT检查前都需要预约,预约的时候工作人员会要求被检查者空腹,并且一般预约时间都是早上,这是什么原因呢?PET全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反映病变的基因、分子、代谢及功能状态的显像设备。它是利用正电子核素标记葡萄糖等人体代谢物作为显像剂,通过病灶对显像剂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从而为临床提供疾病的生物代谢信息。是当今生命科学、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新里程碑。petct对筛查早期肿瘤意义重大,有早期,快速,准确,全面发现病灶的特点。PETCT检查前要求空腹六小时,这个要求对于身体较好的被检查者问题不大,但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来说就比较困难,因为晚上一般睡眠时间都是在六个小时以上的,所以在睡醒后再到医院做检查对患者的身体来说比较耐受。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也需要尽量选择早上检查。PETCT检查对于患者血糖要明确要求,而且糖尿病患者在进食后血糖会显著升高,这样一来就需要等待其血糖稳定后才可以进行检查。如选择在其它时候,糖尿病患者在此期间无法进食,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检查时间预约到早上,空腹六小时从前一 天晚上睡前到第二天早上,不吃早饭就可以去做检查了。但是如果是下午的话,那么患者可能午饭也没法吃。有些患者本身身体就不好的,这样对患者更不好。

    价格面议
  • 前列腺癌是常见癌症之一,虽然全球来看死亡率下降,但总体发病率仍持续上升,部分归因于筛查和诊断测试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在前列腺癌初诊断时,疾病分期至关重要,因为治疗方案因疾病分期而异。在考虑根治治疗(如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外束放疗)的患者中,有阳性淋巴结和骨转移的患者通常被排除在外,因为会更受益于全身性治疗,如雄激素阻断治疗(ADT)。此外,对于局部或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后PSA水平升高的患者,准确的疾病分期也很重要。现在对于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正不断发展,近期一些研究表明使用ADT联合化疗和/或抗雄激素治疗可改善无进展和总体生存率,再次强调了准确分期对治疗前列腺癌的重要性。  骨骼和淋巴是前列腺癌常转移部位,75岁以下患者中有4%在诊断时就有了转移情况,而骨转移则占了初转移部位的80%。现在评估骨转移的标准方法是使用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MDP)骨显像,通常称之为核医学全身骨扫描(NMBS)。而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NMBS已经确定了PSA升高与淋巴结和骨转移有直接关系。虽然NMBS敏感性从62到89%不等,但由于其特异性较低(约40%),还需要进一步成像来确定可疑转移灶,因此诊断准确性受到限制。  过去5年里,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PET)在前列腺癌一、二级分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加上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前列腺癌成像中是放射性示踪剂一个有吸引力靶点,已经有研究表明68Ga-PSMA PET/CT在治疗前分期(一级分期)或复发检测(二级分期)中对疾病的出色诊断,特别地是它能检测到PSA低于1ng/mL的前列腺癌生化复发患者的病变。  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表过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比较PSMA PET/CT和NMBS对于转移性前列腺癌的诊断效果,本文则是一项比较68Ga PSMA PET/CT和NMBS用于前列腺癌分期的研究。比较68Ga PSMA PET/CT和NMBS用于前列腺癌分期的研究  【研究概要】  研究人员评估了一家澳大利亚机构中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前列腺癌分期/再分期成像模式,通过成像日志确定此段时间使用NMBS和PSMA PET/CT扫描的案例。然后调查使用这两种形式的患者数量,比较NMBS组和PSMA PET/CT组的患者年龄,以及比较PSMA PET/CT在治疗前分期时和检测复发或转移(二级分期)时的使用情况。  该机构5年中共进行了3144项检查,其中546项使用NMBS, 2598项为PSMA PET/CT扫描。经调查,在引入PSMA PET/CT后的6个月内,行NMBS的数量减少了45.7%,而在本研究期间更是减少95.3%2013年1月到2018年4月期间,每个月扫描次数。自2014年7月引入PSMA PET/CT以来,NMBS(淡红色)的使用量迅速下降。在PSMA PET/CT扫描中,用于治疗前分期的数量为1569项,用于二级分期为1029项。而在开始的500次检查和后面500次检查中,用于治疗前分期的PSMA PET/CT和用于二级分期的PSMA PET/CT所占比例有显著差异(P < 0.05)。NMBS(红色)和PSMA PET/CT检查比例:PSMA PET/CT组分为初级(绿色)和二级(蓝色)。由本研究可见,在PSMA PET/CT成像技术引入前列腺癌分期诊断后,NMBS的使用率显著下降了95.3%。据调查统计,本文应该是首次表明随PSMA PET/CT在泌尿外科领域引入后,令NMBS使用减少的研究报告。而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PSMA PET/CT检查可能代表了前列腺癌分期诊断的一种新范式。本站为非盈利核医学交流平台,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处理。.

    价格面议
  • 央广网上海6月11日消息(记者杨静 通讯员王懿辉 朱耀)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叶定伟教授和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合作的多学科综合诊疗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11日晚上在美国癌症协会官方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此项研究证实,PET/CT能够有效发现传统影像检查未能发现的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并基于检查发现的转移病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大幅度提升前列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期。“此项研究是泌尿外科和核医学科专家多学科临床研究的成果。”叶定伟教授说。传统影像诊断有“盲区”“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和欧美发达国家*大的差别是,30%中国患者初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了,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患者多为早期。”叶定伟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前列腺癌社区早期筛查,但我国整体前列癌早期患者比例还是颇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连续六年前列腺癌根治手术量位居上海市第一位,叶定伟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前列腺癌机器人、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方面有着丰富的手术经验,然而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仅仅占到初诊患者的三分之一。一旦初诊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那就意味着很多患者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这些患者往往只能通过内分泌治疗来控制疾病的进展。叶定伟教授告诉记者,这些接受传统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几乎所有患者在1~2年后变为耐药性前列腺癌,情况迅速恶化。因此,针对这些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更好的治疗方案。既往对于中晚期患者的疾病分期主要依赖于传统影像学检查,如MRI、CT与骨扫描。但受限于检测精度不足,这些检查往往会遗漏小的转移病灶。这种“未转移”的假象也使得本应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患者,贻误了治疗时机,生存期也大打折扣。新型诊断技术弥补诊断“缺陷”为了解决传统影像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盲区”,叶定伟教授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优势,联合核医学科探索基于PSMA/FDG标记的新型功能学影像应用,研究新型诊断技术在疾病评估中的作用和效果。据悉,研究团队将68Ga-PSMA与18F-FDG双标记物PET/CT应用于传统影像检查证实无转移的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探索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叶定伟教授说,正是得益于新型功能学影像检查的高敏感性与特异性,研究发现在这些传统影像检查中被认为“未转移”的患者中,73%的患者实际已经出现了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是不是每个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患者都需要做这个新型诊断呢?研究团队也给出初步的答案:Gleason评分较高以及PSA升高更快的前列腺癌患者,分别更容易在FDG PET/CT与PSMA PETCT检查中发现转移。“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医生,在面对这两类患者就需要给予新型诊断技术,加以密切留心和关注。”叶定伟教授说。基于转移图谱探索治疗得益于双标记物PET/CT对病灶的定位,研究团队绘制了全球去势抵抗前列腺癌患者(单纯靠降低雄激素无法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寡转移分布图谱,为此类患者探寻新的治疗方式打开窗口。据悉,在检测到的114个病灶中,骨转移病灶约占52%。其中,中轴骨是这些患者骨转移的*常见部位。“描绘转移灶分布图谱只是第一步,根据转移部位及疾病负荷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则更加重要。”叶定伟教授强调。目前,国际多项II期临床研究已经提示针对转移灶的局部治疗可以使部分寡转移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获益。复旦肿瘤的研究团队参考国际权威临床试验的入组标准,发现在早期去势抵抗阶段(内分泌治疗失效),约51%的患者可以进行针对寡转移灶的手术或放疗,并可从中潜在获益,改变了过去“只要转移就无法手术治疗”的常规认识,为这一部分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加精确影像学依据。可喜的是,这项检查已经在临床的诊疗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上海前列腺癌患者获益。以王大伯为例,通过影像检查,发现了两处早期转移病灶。随后,叶定伟教授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为他制定了:局部机器人手术治疗外加转移灶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终病灶在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据官方统计,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2.6%,优于国内69.2%的平均水平。叶定伟教授表示,在多学科团队的科研和临床紧密推动之下,后续国内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治会迎来更多机会。来源:央广网  编辑: 韩晓余

    价格面议
  • 说到宫颈癌大家一定都有所耳闻,但感觉距离自己很遥远,然而,现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已高居世界第二位,发病人群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家对宫颈癌的认识不足,更不了解宫颈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宫颈癌的早期一般会有3种症状,女性必须了解一下1、阴道流血非姨妈期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容易被忽视为月经不调。还有绝经后的阴道出血,容易被看作是更年期表现。其实,这两种不规则的阴道出血就是宫颈癌的早期信号,属于**症状。2、体重下降在出现宫颈癌后,此时宫颈部位发生了癌变,癌细胞数量慢慢增多。一方面,肿瘤的增长容易对宫颈健康造成损伤,甚至威胁到周围组织、器官的安全。另一方面,许多人患上恶性肿瘤后,胃口就会下降许多,此时需要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此外,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争夺营养物质,患者多有身体抵抗力下降,身体消瘦的情况出现。如果短时间内女性发现自己的体重下降许多,且胃口出现下降现象。这时女性朋友需要高度重视,提防恶性肿瘤了。3、白带异常在患上宫颈癌后,大多表现为白带增多,并伴有颜色(混有血色)和气味(恶臭)的变化。如果总是有这些表现,*好及时就医了,很有可能就是宫颈部位已经出现了癌变,此时阴道的分泌物才会异常。注意了,这6类人群容易被盯上●曾经或正在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女性●吸烟的女性,吸烟会增加感染HPV的概率。●性行为:多个性伴侣、过早性生活(<>●分娩因素:早年分娩、多产●性接触高危男性:阴茎癌、前列腺癌患者,或其前妻曾患宫颈癌●患有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等的女性 预防宫颈癌,日常需要做好4件事1、拒绝多个性伴侣混乱的性行为是导致患上宫颈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多个性伴侣极其容易感染上HPV,从而患上宫颈癌,所以预防宫颈癌首先就是要做到避免过乱的性行为,拒绝多个性伴侣同时存在的想象。2、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拒绝抽烟喝酒等对身体有伤害的行为;可以多做一些运动锻炼,例如:跑步、骑行、游泳、瑜伽等一些有益于身心愉快的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减少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3、食疗增强免疫力HPV是导致患上宫颈癌的重要因素,所以日常想要预防宫颈癌,首先要预防好HPV,*主要的就是提高人体免疫力。饮食上除了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外,可以每天饭后吃点姬松茸的多糖片,姬松茸含有比灵芝还丰富的活性多糖,可以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吞噬病毒的能力,帮助HPV转阴,预防宫颈癌。4、定期筛查21岁以上有性生活史的女性都要定期筛查,下表是推荐的筛查方案。

    价格面议
  • 这些原来统称为“血管瘤”的血管疾病形态各异,表现复杂多变,在形态学、组织学和临床表现、预后上并不一致,国际脉管学会于是将其改称为脉管疾病。我们俗称的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血管病变,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其中,皮肤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2% 。脉管疾病(vascular  lesions)是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 的统称,是一类起源于中胚叶的残余成血管或成淋巴管细胞的肿瘤或畸形,其实质是脉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血管瘤或脉管畸形是软组织中*多见的良性病变,多为先天性,小儿多见。淋巴管畸形是淋巴管早期发育阶段所产生的组织畸形,常见于小儿及青少年。02脉管疾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一)、分类脉管疾病在以往的分类中,将其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分类已不能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2002年,中华医学会推出应用Waner和Suen(1995)提出的脉管疾病的新分类法,把脉管疾病分为2类:一类为血管瘤即草莓状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病变多在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生长迅速,1岁左右可望停止生长,或逐渐消退,但仍有少部分会继续蔓延生长,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负担。另一类为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包括毛细血管畸形(capillary malformation)即传统分类中的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gioma)、微静脉畸形(venular malformation)、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即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 gioma)、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即蔓状血管瘤(cirsoid hemangioma)、淋巴管畸形(lymphoduct malformation)即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和混合畸形(mixed malformation)。混合畸形即传统分类中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鲜红斑痣)并存的混合型血管瘤(mixed hemangioma)。二)、临床表现1、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 可发生于颌面部或舌背部,瘤体明显高出皮肤或舌背粘膜,质中等,穿刺无回血,表面高低不平,呈红色草莓状或皮肤接近正常或淡蓝色,皮下可触及软包块,加压时无明显缩小,瘤周无扩张的小静脉。2、脉管畸形  出生时存在,多为无痛性病变,但种类不同,症状各异。1)、毛细血管畸形:多发生于面部皮肤,表面呈红色,不高或略高于皮肤,加压时可退色,故传统分类中称葡萄酒色斑或鲜红斑痣。2)、静脉畸形:多为软如海绵的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穿刺可抽出暗红色血液。在口腔、唇、颊粘膜或眼球结膜的病变多呈暗红色或紫色葡萄状,易出血;颌颈部的病变表面皮色多为正常,体位试验阳性,病程长者X线片可见静脉石。3)、混合畸形:也是无痛性软包块,但体位试验阴性,其表面皮色可以正常或有散在的红色斑点,因合并有微静脉畸形故有快速生长期,病变很快生长成不规则,高出皮肤的红色软包块,压不退色。同时伴有静脉畸形者,加压时可缩小,哭闹时增大;其周围皮肤可见多条扩张的小静脉。4)、动、静脉畸形:较少见,是有较多的微小动脉、静脉相互吻合成团形成的脉管畸形,病变表面温度较高,有搏动感,听诊可闻及吹风样杂音。5)、淋巴管畸形(1)毛细管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在皮肤或粘膜上呈现单个或多个散在的小球状囊性结节,无色、无痛,不能压缩,边界不清。唇、颊和舌粘膜的病变有时与血管瘤同时并存,出现淡黄色(淋巴滤泡)和暗红色相间的小疱状突起,呈草苺状,在传统分类中称为淋巴血管瘤。(2)海绵状淋巴管畸形软如海绵,穿刺可有少量淡黄色淋巴液抽出。发生在唇、颌下和面颊部,可使局部明显肥大肿胀;发生在舌体部者常合并毛细管型淋巴管畸形而呈巨舌状。影响美容、吞咽和语言等功能。(3)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即传统分类中的水瘤,主要发生在颌下及颈部,呈充盈状,皮色正常,触摸柔软,有波动感,无压痛。与深层静脉畸形不同的是体位试验阴性和穿刺为淋巴液。三)、脉管疾病的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临床表现,再辅以体检和穿刺可以确诊,必要时行B超等影像学等检查。03脉管疾病的治疗脉管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归纳起来为两大类,即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有时两者合用。(一)手术治疗:有手术切除、手术环扎、手术加微波、手术栓塞和显微手术等。对淋巴管畸形传统的方法也是手术切除整形。(二)非手术治疗:有冷冻、激光、微波、激素和各种硬化剂(乌拉坦、明矾、尿素、消痔灵、中药消症液、鱼肝油酸钠)等治疗。04放射性核素在脉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放射性核素治疗脉管疾病(血管瘤)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国内开展的较晚,但也有三十年左右了,治疗的经验及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治疗方式分为敷贴治疗和注射治疗,目前用于敷贴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锶-钇-90和磷32,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核素发出的β射线的电离作用使病变部位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发生炎性改变、萎缩,以至血管闭合,*后被纤维细胞代替,达到治疗目的。敷贴治疗无损无痛、没有药物的副作用,治疗时间只有几分钟,特别对于婴幼儿,相对于其他治疗方式更易为家长接受。对血管瘤疗效较好,对脉管疾病疗效根据疾病类型差异较大。对于位置较深的脉管疾病(血管瘤)可以采用磷-32胶体注射治疗。2. 核素敷贴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治疗时机宜早不宜晚早治疗,可以防止血管瘤由皮肤向深部发展造成治疗难度加大,而且疗程短,效果好,辐射剂量也少,发生色素沉着等现象消失亦早。此外,还可避免随年龄增长皮肤血管瘤给患儿及家长带来的心理问题。2)、治疗剂量要严格掌握用多大的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是否经过其他治疗、血管瘤类型、发病部位、治疗季节以及机体对射线的敏感程度等具体情况而定。小剂量多次照射的治疗方法,局部反应小,每次照射时间短,便于观察局部反应和调整剂量,故受到较多推荐及采用。3)、治疗前要做好解释工作患儿首次接受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家长对治疗的过程、反应、疗效等不甚了解,往往存在疑虑、紧张甚至是恐惧心理。故细心做好解释工作能获得家长的配合,使治疗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效果。4)、应交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嘱家长密切观察患儿局部皮肤反应,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减少磨擦,避免理化刺激等;按预约时间及时复诊等。做好随访工作,及时了解患儿敷贴治疗后的反应及效果,对出现的异常反应及时处理。

    价格面议